支撑书法艺术的技术——临摹 - 评论 - 当代书画名家网_国画家_油画家_书法家_艺术家
您的位置 -> 首页 -> 资讯 -> 评论 -> 详细内容

支撑书法艺术的技术——临摹

时间:2013-1-27  频道:评论  关键词:书法 临摹 李世宝   来源:当代书画名家网 

     李世宝

     书法艺术指的是书写技术所达到的高度、境界。古人说书法是始于临摹,终于变化。现代也有书家讲:临摹是一种技术,创作才是一种艺术。归根结底讲的还是书法的学习临摹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,历朝历代许多有成就的书家将碑帖临摹视为一生的事情,所以,许多的老师在教育学生时都告诫弟子要耐得住寂寞。其实,耐得住寂寞是很被动或者是无奈的,最终如能何做到到享受“寂寞”,那才是高境界。康殷先生在编写印典时曾言:完成印典工程之后,全身享受一下临池之福。当下,能有此种心态的人实在是不多,静则神藏,躁则消亡。学习写字的人还是应能静下来才好。
以上就了些临习书法的题边话,具体到隶书的临摹我有如下的体会。

      首先是守帖的问题:其前提是择帖,择帖如相亲,古代经典,尤其是汉隶,只要是喜欢,选择哪种帖都是可以的,也不管是《曹全》似美人婵娟,还是《石门颂》如野鹤闲鸥。只要你能从心底接受,都是可以成为母帖的。择帖不是大问题,坚守则是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。我当然不是简单地讲要从一而终,而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要倾已所能,破译古人的程序编码,这点上即需要时间又需要心智。只有对此用足了功夫,才能做到与古人对话,才能将自我融入于古人之中,入古愈深,今后的路才会走得越远。能够做到了下笔有由,才不会堕入野道,掉入俗格。同时也不可见异思迁,朝定夕改。

      其次是如何临摹的问题:很多人都意识到临摹的重要性,但怎么进行临摹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的,或者说明白的人很少。李可染先生说:对传统要以最大的勇气打进去。怎么打,这即是个课题,更是一下难题。不是每天简单地对着抄书或者将摹纸浮在帖上描画。刘文华先生是著名的书法家,更是书法教育大家,前些年,我向先生请教临摹之法,先生将所临的汉碑五种原作出示给我,原文与落款字浑然一体,不露痕迹,这就是功夫。同时,先生还就具体“个”字的形变和线变讲释给我,使我豁然开朗,明白了临帖原来应该这样的临。2008年我参加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创作班的学习,张继老师更是要求大家能透过刀锋看笔锋,并专业地讲解了汉碑的临习,如何能体现书写性的问题,这也为临摹转换奠定了基础。

      三是临创转换问题。技进乎于艺、艺进乎于道。一切的临摹最终都将服务于创作,否则,临摹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。在此问题上我认为应分三步进行解决。一是保持原碑帖的笔法、结体和章法等元素,这也是守住书法保持纯度的第一要点,只要是原帖中有的点画或字型尽可能地忠实保留。二是将帖中的原字在不破坏原帖风格的前提下进行变异,中宫的松紧、线条的长短都可以多方位地尝试,找出古人结字规律,组合自己的结体风格。三是求古。古雅是书法的高境。原碑之外,没有的字怎么办?反复出现的字怎么办?这点我认为字型使用上应在汉碑诸碑中或者汉简、篆书中借型化用。现代人择字多取向于晋唐楷书,甚至是现今的印刷体,使其书俗不可耐,这点上,甚至明清的很多书家也有此病,所以唐以下诸朝代写隶者能得高古之气者寥寥。四是掌握现代技术。这点上许多人不愿意承认,但也否不了的更是不可或缺的。如今的书法创作是尚“式”的时代,因此,这个课题留给我们大家共同去努力探索。
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广告服务 | 友情链接
版权所有:当代书画名家网_国画家_油画家_书法家_艺术家 www.ddshmj.cn 通信地址:四川省自贡市汇东高新区丹桂大街尚东国际 邮编:643000
电话:+86-0813-2302625 13881415741 邮箱:self999@qq.com QQ:550774257
10:34:44 蜀ICP备2024070039号 技术支持:聚人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