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图书馆9日建馆一百周年(图) - 新闻 - 当代书画名家网_国画家_油画家_书法家_艺术家
您的位置 -> 首页 -> 资讯 -> 新闻 -> 详细内容

国家图书馆9日建馆一百周年(图)

时间:2009-9-9  频道:新闻  关键词:国家图书馆  来源:北京日报  

  何兆武

 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88岁

  我头一次去北图(即国图,老读者还是习惯称之为“北图”)是文津街的老馆刚刚建成的时候,我父亲带我去看展览。那会儿我还是小学生呢,什么都不懂,只记得那次展览展出的是《四库全书》。

  上中学以后我就经常去北图借书了。那时候,借书手续很简单,在学校领一张卡片,到北图盖个章就可以借书了。我在和平门的师大附中上学,家住辟才胡同,骑自行车十分钟就可以到图书馆。每个星期六(24.41,1.66,7.30%)下午没有课,吃完午饭我就骑车到图书馆去借书。一次可以借5本书,限期一个月。用不了一个月,我就看完了。那时候,图书馆是我最主要的知识来源。

  北图的书更新得很快,很多最新的书和期刊那里都有。当时我主要借一些小说,还有就是一些知识性的书,朱光潜的《谈美》、《给青年的十二封信》,还有王光祈介绍西洋音乐的书都是那时候看的。

  那时候,图书馆人也少,建筑是中西合璧的,环境很优美。刚一进去是柏油路,自行车骑在上面没有声音,可是存车处前又是一段沙路,骑在上面发出沙沙的声音,非常有诗意,非常动人。那真是我人生中非常美好的一段时光。后来,抗日战争爆发我们就离开了北平。

  耿文学

 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74岁

  1948年,为了我们兄弟上学,我父亲把全家迁到北京。那时候,我在南长街南口的北京六中上初中,离北图很近,我们几个同学经常到那里复习功课。看门人很善良,虽然看我个子小,但每次都把我放进去。我上高中时,喜欢数学,经常在《数学通报》上解题,答对的会在下一期上登出名字。几乎每期《数学通报》上都有我的名字。那时候,我感到解题真是一件极有乐趣的事儿。后来我考入清华电机系,每次期末我都去北图备考。

  我的科研工作始终没离开北图支持。即便是“文革”期间,这里也能看到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期刊。只不过,那时候到北图读书的人不多。

 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之后,情况就大不一样了。北图忽然热闹了,阅览室门口永远排着队。赶上国外科技新书展,一大清早人们就赶来,在门口等着了。

  我退休十年了,还是喜欢来图书馆看书。现在,我儿子也搞科研,他喜欢在网上查资料,不过我还是觉得在图书馆查的资料扎实。

  王景文

  北京工商大学学生 21岁

  我第一次去国图是2000年进行社会实践,帮助阅览室摆书。那时候,我是个初中生,还不能进国图看书,但第一次进国图我就被那里的气氛迷住了。那么多人在一起读书,大家都非常安静,非常自律。其实,摆书的工作挺枯燥的,但是就因为喜欢图书馆的氛围,我还是坚持去了一年。

  高考以后,我办了一张国图的借书证,我第一次以一个读者的身份进入国图。那个暑假,每天早上我都从五棵松的家里来国图看书、学习,从早上一直到下午。在这里好像看一天书也不知疲倦一样。

  有一次,一个同学要查的一份资料哪里都没有,是我帮她在国图查到的。现在,年轻人都喜欢上网,很少来图书馆,即便来了,也是查了资料就走。反倒是一些老专家更喜欢泡图书馆。我希望年轻人也能多来这里看看书,因为泡图书馆的感觉真的很迷人。

 

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广告服务 | 友情链接
版权所有:当代书画名家网_国画家_油画家_书法家_艺术家 www.ddshmj.cn 通信地址:四川省自贡市汇东高新区丹桂大街尚东国际 邮编:643000
电话:+86-0813-2302625 13881415741 邮箱:self999@qq.com QQ:550774257
12:38:30 蜀ICP备2024070039号 技术支持:聚人网络